課程與教學相關問題摘述及解答 | 曾維民:今天我們新港國小的藝術與人文社群老師共有8人到嘉義縣新港鄉的頂菜園參訪,我們到達的時間大約是下午依點四十五分。首先看到的是老舊的車站,也就是令人懷舊的售票亭,票亭四周有很多還同時的廣告商標,令人彷佛是回到了過去。即使是烈日當頭,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很多的遊客穿梭其中,這足以證明頂菜園的經營模式正逐步的發笑開來,並邁向成功之路。根據理事長的經營理念,他是想找回童年時的一種記憶,把它重現在這個地區,讓三、四、五年代的人找回兒時記憶,讓六、七年代的年輕人看到長輩們當時生活的環境。這是一個機會教育,我一定會朝著自己的夢想,一步一步的去實現、去完成。另外理事長還想打造一個供不同族群工作的生活村,他不只是想要辦辦活動而已,他想要提供這些外來移民一個家的感覺,一個有歸屬感的群落。看到理事長這些談話,讓我們不禁要佩服,這個社會需要多一點這樣的人,我們的未來才有希望,才有遠景。話才講完沒多久,就接到黃水水老師的電話,黃老師已經在他的工作室等我們了。以下是我們的對話: 曾維民:黃老師您是如何開始這一段社區的營造之旅?
黃水水老師:我之前是住在北港,來到這個地方買下了這一塊地。覺得這裡荒無一片。就想動手來整理這個地方。剛開始從零開始,後來越來越多人投入社區營造的工作。慢慢的就形成一個規模與景觀。因為我喜歡收集一些破舊的東西,因此當地人就叫我為鎮長〈台語發音是喜歡堆積東西的意思〉。
陳美妙:政府有重視社區營造這個區塊嗎?如何來規劃營運?
黃水水老師:文建會準備將我們這個地方做一個紀錄與整理。當然會有一些經費會運用到社區的營造。也就是做一個國性的示範。另外體委會將結合週邊的景點,來設置一條自行車的步道,希望遊客來到這裡左右能夠將我們的社區營造精神帶回去,從自己社區做起來營造一個屬於自己特色的社區。
岩秋民:社區營造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何來永續經營?
黃水水老師:現在你們看到這麼多的遊客。我們估計一年大概有三十萬人。我們也很擔心這只是一個開始,到後來就沒有人潮湧進。如何充實我們在地的人文精神,讓創意可以不斷的發酵。讓外來的遊客在不同的階段能有不同的感受與體會。
訪後雜記:
在黃老師的工作室外,從招牌的右手邊彎進去,是一條台糖舊五分鐵軌,旁邊整理的綠意盎然,花木扶疏,有許多遊客在這裡悠閒的散步,如果沒有黃水水老師對社區營造的貢獻,板頭厝不可能變的這麼美。
很有藝術家氣息的黃水水老師,網路上可以輕易的找到他的相關報導,他曾經開過版畫展,在社區的這個小小的工作站裡,他弄了很多做簡單拓印的模子給遊客體驗,誇張的是,他兩隻手都可以寫書法,出口成章,真是個奇人。
水水老師收藏的日式便斗。其實黃老師是個非常愛收舊東西的人,他的家有一大部份空間都拿來存放這些物品,很多都已經長灰塵跟蜘蛛網了,也不知道收來要幹嘛?可能想說將來有一天要拿出來開展覽吧。
他把社區整理的多親切舒坦。之所以訪問黃水水老師是因為他對於地方文化的推廣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在鄉親眼中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實踐家,一直做一直做,社造的成果逐漸出來,我們也在他這裡得到了很多啟發。
|